文章分類Article

健身新手的誤區與真相

健身新手誤區與真相

 

誤區一:訓練一定要有痠痛感,才算有真正訓練到。

 

真相:

不一定需要有肌肉痠痛感,才能證明訓練有效果。雖然痠痛感在某些情況下是肌肉承受負荷的表現,但它並不是衡量訓練效果的唯一標準。以下是幾個關於肌肉痠痛和訓練效果的關鍵點:
 

1. 痠痛感與訓練效果並不能畫上等號

痠痛感往往來自於肌肉中微小撕裂和發炎反應,特別是當進行新的動作或訓練強度增加時。這種感覺通常會在訓練後12到48小時出現。
然而,沒有痠痛感並不代表你的訓練是無效的。身體逐漸適應某些動作或訓練模式時,你可能不會再感覺到明顯的痠痛,但肌肉仍然會繼續增長和適應。
 

2. 漸進超負荷才是重點

漸進超負荷(逐漸增加訓練中的重量、次數或強度)是刺激肌肉增長的主要因素。只要你在持續挑戰自己的肌肉,無論是否感覺痠痛,訓練仍然是有效。
訓練後痠痛只是肌肉的其中一種反應,並不代表肌肉的增長或力量的提升最主要因素之一。隨著時間推進,痠痛感也會減少,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訓練是無效的。
 

3. 過度痠痛可能會使你身體出現問題

過度的痠痛感,可能是訓練過度或恢復不充的徵兆,這會影響你下一次訓練的運動表現,甚至導致運動傷害。如果痠痛過於嚴重,這可能阻礙你保持規律的訓練節奏。
適度的痠痛是正常的,但過於頻繁或持續的痠痛則可能意味著你需要更多的恢復時間。
 

4. 衡量訓練效果的指標

力量成長:能夠舉起更重的重量,或者在相同重量下做更多次數,這是一個明確的進步指標。
肌肉增長(增厚):通過測量體態變化、身體組成(如體脂減少、肌肉量增加)來衡量成長指標。
運動表現:如果你能更有效率地完成訓練,感覺精力充沛且更專注,這也是進步的指標。
 

5. 恢復與痠痛

訓練後的恢復(如營養攝取、休息、運動按摩等)可以幫助減少痠痛感。如果你在恢復上做得確實,可能不會感受到太多的痠痛,但訓練效果依然顯著。
 
 
 

誤區二:重量訓練結束後,必須攝取補充劑,才能有效增長肌肉。

 

真相:

健身新手認為補充劑是快速達到目標的關鍵,因此過度依賴高蛋白粉、增肌粉,而忽視了日常飲食。以下是正確做法
 

正確做法:

補充劑只是對日常飲食的額外補充,但並不是必須的。應該首先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營養,補充劑僅用於彌補營養不足。
 

總結:

每個人的身體缺乏哪些維生素、礦物質都有所不同,以及缺乏哪些營養也不一定相同,以上會建議諮詢專業醫師,會更佳確保你身體成長過程更順利。
 
 

誤區三:訓練動作安排越多,或練的時間越長,肌肉破壞及成長速度就越有效。

 

真相:

想必很多新手剛開始健身,訓練動作會安排的很多,也花很長的時間在健身房鍛練。以下是正確觀念
 

正確觀念:

設定重量訓練強度時,應根據目標進行調整。以下是幾個主要的考慮點:
 

1. 最大重量(1RM)設定

最大重量(1RM)是指你只能舉起一次的最大重量。許多訓練計劃會基於1RM的百分比來設定訓練強度。
 

2. 根據目標設定強度

增強力量:使用1RM的80-90%進行訓練,每組做1-5次。這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升力量。
增加肌肉量:使用1RM的60-75%,每組做8-12次。這樣可以刺激肌肉增長,增加肌肉量。
提高耐力:使用1RM的50-60%,每組做12次以上。這適合提高肌肉耐力。
提升爆發力:使用1RM的30-60%,每組做3-6次,專注於動作的快速完成。
 

3. 漸進負重

定期增加訓練重量或次數,以促進進步並避免停滯。通常每週增加2.5%到5%的重量是一個合適的策略。
 

4. 休息與恢復

高強度訓練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,通常每組之間休息2-5分鐘,而低強度或耐力訓練則可休息30秒至1分鐘。
訓練動作的安排應根據你的訓練目標、經驗水平和時間進行調整。一般來說,每次訓練安排**5-8個動作**是比較合適的範圍。
 

安排動作及時間的建議:

 

1. 全身訓練

適合每週訓練2-3次,動作數量5-6個,包括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主要肌群(例如:深蹲、硬拉、臥推、肩推、引體向上或划船)。
   

2. 分部訓練

適合每週訓練4-5次,動作數量4-6個,每次訓練專注於特定的肌肉群(例如:胸、背、腿、肩、手臂)。
 

3. 動作類型的選擇:

複合動作(多關節動作):例如腿推、臥推、划船。這些動作能同時鍛鍊多個肌肉群,效率較高,適合力量和增肌訓練。
孤立動作(單關節動作):例如二頭肌彎舉、腿屈伸等,主要針對特定的肌肉群。這些動作適合補充訓練或加強弱點。
 

4. 時間管理:

每次訓練時間建議在45-60分鐘之間,根據動作數量和強度調整。過長的訓練時間可能會影響專注力和恢復。
 
TOP